歷史見證的 紅毛城
「淡水紅毛城」古稱「聖多明哥城」、「安東尼堡」
位於台灣台北縣的淡水鎮
(紅毛城全景)
最早在1628年由當時佔領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
後來又由荷蘭人佔領在1644年予以重建,
1867年以後曾經被英國政府長期租用,
被當成是英國領事館的辦公地點,(紅毛城英國的官邸)
1895年後日本合法統治台灣,
英國依然租用做為駐台領事館。
到1945年日本投降戰爭結束。翌年3月,英人重新復館,
一直到1980年,該城的產權才轉到我國政府手中,
整修後於1984年開放供民眾參觀。
紅毛城不但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遺址及西式建築之一,
同時也是政府所頒訂的國定古蹟。
入口處的「南門」,是紅毛城區唯一的中式建築,
為清初修建紅毛城圍牆時的建物,
當初有四座城門,現僅存「南門」。
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強行登陸後,
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
即今日的「紅毛城」。
將近四百年歷史的「紅毛城」
區內古樹蔥鬱、環境幽雅。
由於這裡的山坡陡峭,可供建造城堡的位置有限
城堡基礎應為最早的西班牙人所奠立。
城堡呈正方形,以外石內磚的作法,非常堅實,
牆壁厚度皆為零點五碼(美英制),是獨一無二的厚牆。
淡水「紅毛城」,主堡內分為上下二層樓,
英國人進駐後,將紅毛城原來的尖形屋頂改成平台式,
並在東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設角樓二處,
二樓南側外也增建露台。
露台上設有雉堞及槍眼,以防止入侵者侵擾,
而最具特色的是英國人將原先灰白色的紅毛城,
粉刷成紅色的牆身。
英國在1863年租用紅毛城後,
依「領事裁判權」之需,將一樓改為地牢四間
以收容在台灣有犯罪嫌疑之外國人。
地牢門上設有送食口及監視孔。
牢房外面這處空地,四周圍繞高牆,
作為囚犯放風的場所。
紅毛城建在港邊的山丘上,
具有很好的防衛與瞭望條件。
英國在1878年於紅毛城主堡
東側增建領事官邸,
領事館官邸外牆主要建築材料的紅磚遠從廈門運來,
是一種中國式的手工磚,灌漿則使用糖汁、
糯米與石灰混合形成的三合土。
領事官邸正面外牆,以英格蘭國花「薔薇」
及蘇格蘭國花「薊花」組合而成的圖案。
英國在台灣建造的領事館 都使用紅磚砌建,
有圓拱迴廊,屬於十九世紀殖民樣式建築。
迴廊天花板波浪鐵板拱的構造具有防火功能,
在鋼筋水泥尚未普及前,這是最進步的建築技術,
在台灣建築史上具有里程碑之價值。
官邸的一樓使用弧形拱,曲度較緩,
二樓迴廊使用半圓拱,曲度較大,上下有別,
紅磚外牆顏色橙紅、溫潤明亮,
在轉角處使用匾型的大柱,在力學上較為穩固
立於迴廊之處,擁有絕佳的視野,
整個淡水河流域及優美的觀音山盡收眼底,
風光明媚、氣象萬千。
也體現出英國領事優越生活的一面。
這座維多利亞式建築華麗氣派非凡的官邸,
是以照顧英國領事生活起居為首要目的,
仿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傢俱,
呈現英國領事的生活樣貌。
英國的廚房通常分爐與廚兩種,
爐是固定在牆上的設備
一樓東側為餐廳,官邸內客、
餐廳及主要臥室皆設有壁爐,
客廳
書房
主臥室
壁爐,
雖然台灣的天氣用不上,
但這棟建築仍承襲這項英國室內空間的特色。
耀眼的陽光與紅磚牆色彩相互輝映,
更顯出這棟洋樓施工考究、手法精雅的氣質。
現在安置在紅毛城的幾尊大砲,
是後來才由附近的中國砲台移來的,
其中砲身字跡較明顯者仍可看出
「嘉慶十八年鑄造」的字樣。
這座洋樓四周皆留空地,依照英國人的習慣,
周圍應為花圃,並種植玫瑰或薔薇花,
稱為「玫瑰園」。
「紅毛城」是一座將近四百年的古堡,歷經更迭,
它的建築構造與外觀也遭到一些改變。
現在看到的紅毛城是荷蘭人所重建,
當時除了挖深地基外,也使用穹窿式的構造,
是座非常堅固的城堡。
如果說淡水見證了台灣與世界諸列強的近代交流史,
那麼「紅毛城」就是這段歷史的重要縮影。
這座古堡在今天會成為觀光聖地,
並讓人循其紅牆斑剝的痕跡引發歷史的沉思,
相信也是當初建造的荷蘭人始料未及的事吧。
在黃昏時刻,倚坐在「紅毛城」露台看著夕陽西沉,
有海口吞日之美景,這就是有名的「戍台夕照」。
清 林逢源有題詩〈戍台夕照〉:
「高台矗立水雲邊,有客登臨夕照天;
書字一行斜去雁,布帆六幅認歸船;
戰爭遺跡留孤壘,錯落新村下晚煙;
山海於今烽火靖,白頭重話荷戈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