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


 


 中國古代為了適應禮制的要求-為人們表達對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


 


           為奉行各種祭祀活動提供場所而產生壇、廟、祠等建築類型。


 


北京天壇建築群便是壇廟建築中的傑作,更是我國現存最大一處壇廟建築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公元一四二零年 ),佔地約二百七十公頃,


 


                  是明清兩代帝王孟春祈穀、夏至祈雨、冬至祈天的地方。


                                                   天壇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榖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榖之所。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年),初名「大祈殿」,原為矩形大殿,


 


 



                                               祈年殿前的石雕


 


用於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改為三重頂圓殿,


 


         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祈年殿」


 


 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鎏金寶頂三層出簷的圓形


 


攢尖式屋頂,覆蓋著像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簷下的


 


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


 


 


 




外部是三層高閣,內部則是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式,仿佛像磚砌的


 


券殿,全部採用木結構, 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


 


 


 



內外楹柱各12根,中間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龍井柱,高18.5米,


 


大頭直徑1.2米,古鏡式的柱礎,海水寶相花的柱身,瀝粉堆金,


 


支撐著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


 





                                                     天壇皇穹宇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


 


處所。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簷柱共同支撐


 


 


 



 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


 


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


 


 


 



                                                天壇皇穹宇前 


 


 



天壇皇穹宇整個殿宇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


 


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


 


 



                                                   天壇東配殿


 


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


 


 



                                                   天壇 西配殿


 


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


 


 



                                                       回音壁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


 


周長193.2米。


 


 



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


 


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


 


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所以稱之為「回音壁


 


 


 




                                              天壇皇乾殿


 


皇乾殿是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簷下懸掛「皇乾殿」匾額為明朝嘉靖皇帝親書。


 


位於祈榖壇內壝外北側,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藍琉璃瓦廡


 


殿頂,崇基石欄,殿前設月臺,月臺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級


 


 


 



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


 


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


 


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


 


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年)。


 




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

 


 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年)重建後。


 


 


 



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


 


用於壇面排水。


 


 


 





                           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


 


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回音。


 




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


 


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


 


 


 



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72塊、108塊和180塊,


 


相加正好360塊。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


 


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正中間這條叫 丹陛橋


 


丹陛橋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年),因為其下面有兩孔涵洞,


 


所以被稱為橋。該橋長360米、寬30米,是一座細長的磚石結構建築物,


 


是天壇建築群裡的中軸線,也是古都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橋。


 


 


 



中間石板大路為「神路,供天帝專用; 東側磚砌路面稱」御路供皇帝專用


 


; 悅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側的「王路」上行走,上下等級分明。


 



                   人在走路時 盡量不要走正中間 對神也是一種尊重


 


 



                                                天壇祈年殿長廊


 


天壇祈年殿東有長廊,是通往神廚、宰牲亭的通道。中國古代禮儀規定,


 


製作犧牲地點應距祭壇二百步以外,故宰牲亭於祈年殿東北。為了使供品


 


不被風雨所汙,建有麴尺長廊,聯簷通脊。


 


 


 



                                             天壇燔柴爐





天壇燔柴爐是以綠琉璃砌築的巨大圓形磚爐。祈榖大典開始時,先置


 


一淨牛


犢於爐上,經松枝、葦把燔燒,以迎天神,稱「燔柴迎帝神」。

 


 


 



祀典禮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應供品和祝版、祝帛均恭運爐內焚化,


 


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視,稱「望燎」。


 


 


 



                                              天檀九龍柏


 


天壇內有松柏萬餘株,其中樹齡在300~600年以上的約有2600多株。


 


相傳於1420年年所植的九龍柏,高10米,胸徑1.2米,樹幹表面凹凸


 


花紋似群龍繞柱。








 

                                                     天壇更服台


 


具服台為一方形石台,周圍護以漢白玉石欄板。每逢祭祀大典,先於台上


 


支搭一黃雲緞方形幄帳,俗稱「小金殿」。皇帝於大典前先行至此,淨手


 


並換上藍色祭服,恭侯大典開始。典禮結束後,仍然回到這裡,更衣後


 


起駕回宮,故又名「更衣台」。


 


 


 




                                                 天壇燎爐

 

燎爐是焚化供品的鐵爐。祈年殿旁的八座燎爐分別用於焚化配位即朝


 


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陳放的供品。


 


 



每逢祭祀大典 這燈竿 高掛燈籠 意謂告訴周邊百姓 皇帝在天壇恭侯大典


 


百姓要注意事項或回避


 


 



                     『皇穹宇』前大合照~~~呵呵呵 


 


                              辣媽在這趟旅遊中最大的收穫是

 


                       得到大家關愛的情誼 真的令人難忘


 


                          團友們~~~謝謝您珍貴的友誼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辣媽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