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十大怪
在陜西這塊黃土地上,由于氣候、地貌、經濟、
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陜西人在衣、食、住、行、樂
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陜西十大怪"。
1:麵條像腰帶。
素稱"八百裏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
主要食糧之一。而面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
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麵和硬揉軟,搟厚、切寬,並稱之為
"biangbiang麵"。
這種麵煮熟以後,撈在碗裏,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
,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饑。
2:鍋盔像鍋蓋。
鍋盔是用麵粉制成麵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
它既是陜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幹糧。
在唐代修乾陵時,做飯又不很容易,好麵食的關中人于是
便把麵團放進頭盔裏,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
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
陜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
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陜西人純樸性格和
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3:辣子是道菜。
陜西盛產辣椒。陜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
"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
陜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
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
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
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
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
增進食欲之功效。
4:碗盆難分開
陜西人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直徑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碗,
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每到吃飯時,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蹲在一起,一邊滋滋有味
地吃著飯,一邊津津樂道地啦著話,什麼變換花樣的飯菜,
大家甚至還要互相品嘗一下,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陜西人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時用老碗
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這個「老」
字並不是代表了老碗的歷史多麼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
5:帕帕頭上戴。
陜西的關中盛產棉花,當地農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紡紗織布的習慣
當地人愛把這種用棉花紡織而成的土布梁成黑色。
所以,在關中農村,中老年人有服裝大多是黑色的。 這大概與
秦始皇以水為德,崇高黑色的遺習有關吧。關中農村的老年婦女
,差不多人人頭上都戴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
外地人不理解這是為什麼。其實,這種帕帕的實用性很強,
可防風、防塵、防雨、防曬,可擦汗、可潔手
6:房子半邊蓋
由于我國幅源遼闊,各地民居的式樣都各不相同。但是像陜西
這半邊屋的建築式樣,卻實屬罕見。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
在近百年來陜西農業緩慢發展的過程中,人口卻迅猛的增加。
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
住宅緊張,于是便產生了我國建築史上的怪胎--房子"半邊蓋"。
這種"半邊蓋"的房子,
看起來是一種奇特的形樣,實際上這是人口膨脹的一個危險信
號。我想,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這種"半邊蓋"
的房子可能會有減無增,直至消失吧。
7:姑娘不對外
關中平原,土地肥沃,澆灌方便。只要有種子入土,基本上便
可不為吃飯而發愁。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池于他鄉異地。
關中地區很早就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
"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不外出遠行,連姑娘們也不遠嫁。
姑娘們不遠嫁,主要原因是為了和娘家人好互相照應,
互為親戚的雙方好走動。
8:不坐蹲起來
由于關中的男人們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開老碗會",
而且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
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
或或者 "丟方"下棋。
于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
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
9:睡覺枕磚塊
陝西人不喜歡柔軟的枕頭,而選擇木製的枕頭和石制的枕頭。
這是和陝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開的。
10:唱戲吼起來
關中人幹活出大力,吃飯用大碗,唱起戲來自然也用大嗓門。
關中的主要地方戲秦腔,其特點就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
尤其是唱花臉,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
外地人開玩笑說:"唱秦腔要具備三個缺一不可的條件,
一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垮了;
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
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這種說法盡管過分,但是吼上兩句戲,對于關中人來說,無論
是唱的人或聽的人都是很樂意的。在地裏幹活,累了,吼上兩句
秦腔,吼得人有勁了,聽的人也不乏了;趕馬車途中,寂寞了,
吼上兩句秦腔,吼的人有精神了,聽得人也高興了。
每當農閒之季,或者逢年過節,愛唱戲的人們總喜歡聚在一起,
吼上幾段。這時候,只要弦索(笛子、胡琴等管弦樂器的俗稱)
一拉,鑼鼓一打,附近的男女老幼立刻就會聞聲而動地聚攏而來
或當演員或當聽眾。這就是既不花錢、又不費事,還十分熱鬧的
"自樂班"愛唱的、會唱的,都會在"鄉黨"們的推薦下或者是自
報奮勇地吼上幾句。這種吼是義務的,不取任何報酬,只要聽眾們
能叫聲"好"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于獲得了什麼大獎。吼的人,
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聽的人,息聲靜氣,聽得如癡如醉。
關中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
聽起來"過癮"."解饞". "嘹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