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興車站‧龍騰斷橋
「勝興車站」位於苗慄縣三義鄉的關刀山山麓,
標高四百零二點二三六公尺
是台灣西部縱貫鐵路海拔最高的車站
興建至今已超過一百年的歷史
「勝興車站」昔日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偏僻小山城,
現今卻因火車停駛反帶動繁榮,真所謂風水輪流轉。
「勝興車站」結合了歐式風味與日式平房的特色,
採木栓桁楔式建法,屋簷連續呈現的鋸齒狀,
在風水學上有趨吉避兇之意,為其他車站少有。
「勝興車站」百年來靜看過客的奔波、承載旅人的悲喜,
功成身退後,則有一種安然、有一份寧靜。
站內月臺豎立有一座建於1959年元月的「台灣鐵路最高點紀念碑」
以前「勝興車站」算是台鐵最具份量的小站,由於當時為單線運行區間,
因此即便高級列車也常需要停靠在小小的勝興站中等待列車交會。
「勝興車站」不管主體結構、格局、設備,建築歷史,
至今完全維持原貌,在台灣鐵道歷史文化上,佔有重要地位。
勝興原稱「十六份」,是因早期此地山區盛產樟木
建有十六座蒸餾樟腦油的大型寮竈而得名,光復後才改為今名
火車站蘊含著情感交流的功能,多少相聚或離別在這裡上演
自1998年9月23日最後一班列車駛出軌道後,勝興車站正式走入歷史
醞釀山線鐵路美景的地方,新舊交替,伴隨台灣人近百年的窗外景色。
早年山線鐵路進入苗慄山區後便一路爬升,山勢險峻陡峭,
其中有七處隧道、四座橋樑,是山線工程最艱鉅的路段。
舊山線鐵路沿途可欣賞古意盎然的老站房、匠心獨具的鐵橋建築風格,
也可感懷昔日篳路藍縷開山鑿洞的艱辛。
1998年「勝興車站」功成身退,走入歷史,
末代站務人員在站前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鏡頭。( 翻拍自檔案照片 )
景點的開發,「勝興車站」現在假日總是擠滿了人潮
舊山線鐵路雖已走入歷史,但風華依舊,
鐵道文藝活動已趨於全民化。
這種老式硬卡火車票,喚起了多少人早年搭乘火車時的回憶,
現在成了各地老火車站最熱銷的旅遊紀念品。
「龍騰斷橋」歷經兩次台灣中部大地震,
留下現在斷橋殘拱的歷史傷痕,
北端的六個橋墩挺立在公路旁,深具歷史意義與建築技術紀念價值。
這座斷裂的紅磚拱橋係日本人於一九O五年所建,
每一層的磚頭寬度皆不相同,
深富古典優美的造型,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
這座橋興建時,正處於日本政府積極西化的時代
,因此引進「荷蘭式」砌磚工法,
從拱形磚塊的疊砌方式與接合角度,
高超的施工技術及優美的幾何弧度,至今仍然令人讚嘆不已。
1935年4月21日清晨,
台灣中部發生大地震,三義地區災情慘重,
巍峨的山線鐵路龍騰鐵路橋完全震毀,
昔日的壯觀華美,如今只剩斷壁殘垣。
「龍騰斷橋」遭到第一次大地震破壞後所拍的照片
,橋身有很多裂痕,並沒有完全倒塌,
但修復不易,因此在原橋西側另建新橋。( 翻拍自檔案照片 )
百年來山線鐵路在山區蜿蜒而行,蘊釀了苗慄縣三義、
勝興、泰安等山城的風光
周休二日旅遊風潮,讓原本孤寂冷清的「龍騰斷橋」假日人潮洶湧
苗慄縣政府已在周邊完成設施完善的景區活動廣場。
從這條步道,可下至魚藤坪溪谷,跨越溪谷拱橋後可至對岸的
「龍騰斷橋」南端,溪谷沿岸山林青翠秀麗,風光相當美麗。
「龍騰斷橋」南端的橋墩依舊傲然挺立在蒼翠的綠蔭中,特別醒目
南端的四個橋墩周圍已是老樹高聳、綠蔭蔽天,別有一種寧靜的氛圍,
橋墩與盤踞的樹根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確又組合成一幅和諧的天然圖畫。
綠葉樹根密密層層,橋墩全被綠色籠罩著,
這獨特的景色,壯麗之外又添幾分肅穆之美。
當年建橋需質地堅硬之磚塊,因此還特地在附近蓋一座磚窯專責燒製
,燒製過程有專人指導,嚴格品管,
所以磚塊的硬度和質地都符合最高要求。
已經整個被榕樹根覆蓋包圍的橋墩,靜靜的佇立在荒郊野外,
只剩下沈默與孤寂,散發出歲月的滄桑感。
1999年龍騰斷橋再度遭受921大地震的無情摧殘,
北端第五橋墩半殘拱口二次被震斷,
龍騰斷橋除了深具古樸之美外,也是經歷二次大地震的活見證。
位在拱橋橋墩腰上兩側稍微突出的立方體花崗岩石,
是興建時用來支撐鷹架模板用的構造物。
「龍騰斷橋」如今遺世而獨立,以它殘缺頹圮之美,
平靜的與滿山綠意及蟲鳴鳥叫相伴,悠遊其中,
雖然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卻也是往日塵煙了。
勝興車站‧龍騰斷橋簡易地圖~~~給好麻吉格友您做參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