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南靖- 裕昌樓 (東倒西歪樓)
裕昌樓是南靖縣現存最古老的土樓,
建於元末明初,以「斜而不倒」聞名,
從落成至今一直保持這個姿勢長達700年不變,
所以又叫「東倒西歪樓」,
年代較義大利比薩斜塔晚10幾年。
裕昌樓,「東倒西歪樓」,位於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下版村寮村上節社,
建於元末明初(1308—1338年間),
高5層18.2米,占地2289平方米,
建築面積6358.2平方米,土木結構,通廊式圓樓;
第一層牆厚1.8米,往上逐層減縮10釐米。
樓內牆體均以杉木築建。坐西朝東,為觀音坐蓮穴位。
一般對土樓的稱呼:只蓋一樓的土樓叫厝 只建二樓叫居 三樓以上才叫土樓
由劉、羅、張、唐、範五姓族人共同出資建造,
共有五層18.2米,房室269間。全樓有五部樓梯,分為五大卦,
土樓結構都是軸線對稱的, 而祖堂一定設在軸線的中心顯赫位置
以供敬奉祖先 , 也代表客家人強烈的家族凝聚意識
堂前用鵝卵石鋪成的一個陰陽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
裕昌樓最大的特點是柱子東倒西歪,最大的傾斜度為15°
看起來搖搖欲墜,但經受七百年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
「東倒西歪樓」的典故, 土樓是五姓人家合建的,
木匠師傅和泥水師傅便由五姓人家輪流供飯。
一個寒流襲來的夜晚,剛供完一輪飯的人家以為沒事了,
早早就吹燈睡覺,輪到供飯的那一戶人家以為是明天一大早的事,
也就天一黑也鑽進被窩了。兩家沒有交接好,
這就苦了夜晚加班的木匠師傅,天寒地凍,飢腸轆轆,
以為主人家該送來熱氣騰騰的點心,誰知老半天不見動靜,
越等越失望。也不知是餓得神思恍惚還是有意捉弄,
木匠師傅這一晚上做出的榫子都不合規範,榫眼太大而榫頭太小,
不過主人也沒有發現,立柱上梁之後一時也沒有出現異常。
不久,大家發現二樓以上的迴廊支柱開始傾斜 仔細看第三、
四層樓的柱子還真的東歪西斜, 似乎有倒塌的危險,不由人心惶惶。
就這麼一天傍晚,一隻老虎突然闖進樓里,
這個不速之客像巡視大爺一樣,在個層樓的迴廊上走了一圈,
從後窗跳到樓後的山坡,撐起前腳坐在山坡上,
目光溫存地看著裕昌樓,輕輕地吼叫了一聲。
山大王的這一聲輕吼,全樓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劉姓人說,這一聲是叫“好”,對裕昌樓的落成表示祝賀
但其餘四姓人卻認為,老虎入樓不是好事,
有了第一次肯定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將來凶多吉少。
不久,四姓人家就把各自的單元賤價賣給劉姓人,
遷往他鄉或者漂洋過海到南洋去了。
劉姓人得到整座土樓後,發現柱子雖然傾斜,
但由於梁柱相互牽引,整體合力沒有受到破壞,
於是他們便安居樂業,七百多年來繁衍生息,
人才輩出,有明清的進士,更有現代的大學教授和廳級幹部
至今還有一百多人住在樓里。
想來真有意思,木匠師傅本意是要捉弄一下樓主,
誰知歪打正著,無意中使裕昌樓揚名遠近,
幾百年來為人嘖嘖稱奇。
裕昌樓天井裡沒有水井,在樓後半部分靠山一面,
每家底層廚房內都有一口水井,共22口,井深約1.5米,
水質清甜甘洌,四季泉涌不溢。只要用長柄的瓢就可以取到井水,
外牆壁上凹進一個壁龕放置水缸, 井口還加蓋板,
其用水之方便可想而知。是福建土樓中水井最多的土樓
在閩西南土樓鄉村,像裕昌樓這樣歪而不倒的土樓是絕無僅有的,
不僅成為有趣的人文景觀,也算得上建築學上的一個小小奇跡。